中新網11月18日電 據英中網援引《英國商報》報道,由於世界各大城市租金上漲,位於城市市中心的唐人街餐館被迫遷移至租金相對低廉的區域。報道稱,除了租金上漲,世界各個唐人街餐飲業同時面臨著移民局搜查、國際熱錢流入等問題。倫敦唐人街是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英國商報》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天價房租侵蝕中餐生意
  唐人街是倫敦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曾是英國多名藝術家的舊居地,也是郵局的誕生地,這裡曾是法國胡格諾教徒的聚居區,後來變成了馬耳他人社區,現在又成為了生氣勃勃的倫敦華埠,彙集了大大小小的華人餐廳,漸漸連成瞭如今蓬勃興旺的的華人社區。
  但色香味俱全的中餐業背後,也隱藏了房租上漲、移民局搜查、用工荒等多重危機,威脅著倫敦華埠中餐業的發展。
  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在倫敦定居,倫敦市中心的高端商住用地競爭愈發激烈,黃金地段的租金和房價隨之持續飆升。世邦魏理仕(CRBE)房產機構表示,由於倫敦市中心高端市場的租金和收益率,London Soho寫字樓的價值五年內上升了65個百分點。商業區的房價比起18年前更是大漲234%。
  近期倫敦中心區租金不斷攀升,與國際投資的刺激、房地產供給下降、需求上升不無關係。第一太平太維斯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倫敦西區的投資額為23億英鎊,物業空置率下降4.3%,報告還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倫敦西區租金同比增長5%,為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今年4月,位於唐人街爵祿街的粵菜老店頂好酒家因無法交付高昂的租金而被迫關閉。據業內人士稱,該店租金為100萬英鎊上下,商業地稅5萬英鎊。
  華人參政計划行政總監胡沛成表示,雖然倫敦唐人街的中餐館在高峰期客流量大,但是僅僅依靠高峰期的客流量,難以平衡整個餐館的經營。近年來,唐人街幾家餐館已易主,從中餐經營變成了更多有利可圖的博彩投註站。
  倫敦唐人街風水軒餐館的老闆李玉媚,於2003年通過打官司拿下風水軒的經營權。李玉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風水軒每一年的租金大約是30多萬英鎊,商業地稅大約10萬英鎊,加起來差不多50萬英鎊,交上去的租金和地稅的總額可在倫敦買一間公寓了。另外,風水軒的租金每5年重估一次,每次漲10%至15%。如果唐人街商戶能夠團結起來,我們下一個罷市的對象就是業主。”
  她說:“要是有一天我放棄了經營十年的風水軒,那一定是因為高昂的租金。”當記者問到是否會把風水軒遷移到租金相對較低的區域時,李玉媚表示,風水軒是自己一手經營起來的,所以沒有考慮過遷移,如果能夠找到懂得餐館經營的人會考慮賣出去。
  目前,包括風水軒在內的65家餐館、63家商店、34,000平方英尺的唐人街商業房產都屬Shaftesbury地產公司所有。Shaftesbury房產公司Tom Welton 對倫敦唐人街租金的質疑不予置評,其媒體及市場部的負責人Tom Ville表示,倫敦的發展欣欣向榮,富有活力,這肯定也給唐人街帶來了商機和前景,他還強調,Shaftesbury一直堅持與承租人通力合作,致力於唐人街的發展。
  唐人街的居民和商戶均對這樣的情況心中有數,同時華埠各商戶也意識到,唐人街還有其他一連串的問題亟待解決。除了租金上漲威脅著中餐館的生存。在倫敦的唐人街,餐館已成為頻繁襲擊的目標由英國邊境署打擊非法勞工。
  上個月22日,倫敦唐人街舉行了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示威動,抗議英國邊境署(UKBA) “釣魚式”搜捕黑工行動,這也是在2007年出現類似罷工之後的第一次。
  李玉媚也作為組織者參與了這次罷市,她說她也對英國目前的簽證政策很無奈,“我不明白為什麼邊境署認為中餐館雇佣非法勞工的原因是他們的薪酬低。中國餐館的工作有很強的特殊性,我曾經雇佣過英國當地人,但是英國當地人不能融入中餐館的文化,所以還是需要雇佣大量中國人,可是英國簽證的政策越收越緊,我們只能用兼職。”
  倫敦華埠的前世今生
  自20世紀50年代起,倫敦唐人街彙集了大大小小的華人餐廳和華人企業,漸漸連成瞭如今蓬勃興旺的的華人社區。
  倫敦最早的唐人街位於東區(East End)。18世紀,從事殖民貿易的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將中國雇工販賣到英國。東印度公司雇佣了上千中國船員,其中小部分中國船員結束了航海生涯,定居在倫敦東區的萊姆豪斯(Limehouse),這就是倫敦唐人街的雛形。
  到了1914年,萊姆豪斯有數百名華人經營著林林總總30家左右的中國企業,大部分是小商鋪和餐館,主要迎合華人海員的需要。然而,二戰以後這個小型華人社區卻遇到了巨大的生存挑戰:二戰期間萊姆豪斯(Limehouse)在倫敦大轟炸(London Blitz)中毀於一旦。英國航運業衰落,工會修訂了新法規,這也使得非英國籍船員幾乎在整個航運業完全失去立足之地。
  到了1950年,倫敦華人普遍生活貧困,甚至無處容身。不過,一股新氣象卻為倫敦華人帶來了境遇上的轉機。當英國軍人從遠東戰場凱旋,一同歸來的還有他們對中國食物的熱情。一些餐館老闆在倫敦西區( West End)的爵祿街(Gerrard Street)重開餐廳,再試身手。爵祿街一直是以美食著稱一條商業街,此前已有多家歐洲風味美食館進駐。早期中餐館在爵祿街的成功吸引了更多華人企業家前往西區謀求一席財富,至此新的唐人街誕生。
  新唐人街立足點也有一段志異歷史:這段歷史還要從1666年的倫敦大火(Great Fire )道起,當年該區域也在大火中被嚴重燒毀。此後,倫敦的關註轉向舊城區西部,也就是如今的Soho區,當時那裡大部分是農田,毗連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白廳宮(Whitehall Palace)和聖詹姆斯宮(St. James)三大皇家宮殿。如今的唐人街曾是一個軍事訓練場,那裡還保留著原始長矛和早期的火槍武器。
  1677年,該區域的土地所有者Lord Gerrard授權給開發商Nicholas Barbon在軍事訓練場建造房屋。Gerrard Street於1685年完工。隨後,Barbon在毗鄰的Lord Newport東側獲得了更多土地,他在此處開發了更多房產,還建立了一個牲畜交易市場,該交易市場不僅有貿易大廳,還有相應的屠宰場,其遺址就在如今的Newport Court。
  一個世紀以來,該區域都名聲赫赫。樓上的貿易大廳後來轉手給了一眾法國胡格諾教派移民,他們將其更名為“屠夫的教堂”(the Butcher’s Church),呼應樓下的屠宰場。Gerrard Street 還因其藝術家而聞名,它曾是多位著名畫家、金屬版刻家和作家的常住地。Turk’s Head inn 雲集著各種知識分子和政治家,他們湊在一起討論當日時事,文藝氛圍濃厚。19世紀時, Newport Market 區曾因高犯罪率和貧民窟的髒亂差而聲名狼藉,直到19世紀80年代晚期Shaftesbury Avenue和Charing Cross Road新街貫穿了該區,情況才有所緩解。 與此同時,新的移民浪潮抵達,該區域先後彙集了意大利人、猶太人和馬爾他人等族裔移民。 傳奇人物Kate Meyrick還發起了醉生夢死的43 club夜店。爵士大師Ronnie Scott在Gerrard Street 39號建立起他的第一個爵士俱樂部。到20世紀50年代華人涌入時,該街區已經憑藉精彩的夜生活和廉價的商鋪租金聞名許久。
  到20世紀60年代,初具規模的唐人街已成為了倫敦華人社區中心,目前也有成千上萬的華人融入該區。該區域包括大型華人超市和華人旅行社,另有其他商業服務中心,可滿足日漸增多的餐館工人需求。社區在不斷地發展成熟,華人社區的名望也日漸增長,當然,一同打響的還有口味正宗的中國佳餚。  (原標題:天價租金侵蝕倫敦唐人街中餐業 華商面對多重危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w58nwu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